close

(以下內容綜合摘錄自英國每日郵報連結1連結2)

 

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刊出"全球冷化"的報導,指出在2013年的夏季,北極海冰的覆蓋率比起去年增加了近一百萬平方英里,約60%的增長。這完全反駁了2007年BBC新聞報導,預估於2013年北極的夏季將會處於無冰狀態。這也引起了究竟是"全球暖化"還是"全球冷化"的辯論,但種種跡象顯示,全球暖化現象似乎自1997年起"暫停"了。這個發現,所有主要的氣候研究中心已經接受其為事實,但推斷氣候變遷的模型並無法成功預測或解釋此現象。

 


(圖片來源:英國每日郵報 美國NASA太空總署衛星圖)

 

這份"全球冷化"的報導受到抨擊,認為沒有將北極融冰的死亡螺旋問題納入考量。然而也有資料顯示北極冰層的變化是有其週期性的。在1920至30年代,北極冰層出現急遽的融化,而後直至1979年卻伴隨著強烈的再次結凍 - 其年為聯合國政府際氣候變更會(UN IPCC)聲稱北極冰層縮減開始之年。

喬治亞科技大學的氣候變遷主任Curry教授指出,接下來五年北極冰層的變化是關鍵,讓我們得以更加認識氣候變遷以及未來所需因應的政策。

 

同樣由英國每日郵報報導,IPCC預計於今年十月發表、每六至七年一度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傳出驚人的消息:之前2007年所發佈的氣候變遷預測有著嚴重缺陷,全球暖化程度至今只有當初預期的一半。原始版本為每十年上昇0.2C,但事實卻是0.12C。氣候變遷預測模型誇大了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影響,卻沒有足夠考慮自然的變異性。這份報告也承認全球暖化進入了"暫停"的階段,卻無法解釋為何自1997年起,地球平均溫度並未呈現顯著地上昇。

但在同時,報告中卻更加肯定全球暖化現象是因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影響,肯定程度由原本的2007年的90%上修到95%。Curry教授對此感到無法理解,認為此論述過於自信。

眾多學者認為,由195國最頂尖的科學家所組成的IPCC,其如同聖經般、絕無錯誤的權威性與科學的本質相悖,而尋求共識的IPCC會議過程只會加重科學認知的偏差。IPCC漏洞百出的報告與評估過程,也許會在這第五次評估報告之後劃下休止符。

 

另一項重大的改變,是下修衡量氣候變遷的準繩 -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(平衡氣候敏感度,指全球平均溫度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於工業化前加倍的響應),從原本2007年所預估,地球極有可能將於2050年升溫3C、甚至4.5C,下修至2C或甚至更低。對此,IPCC的傳訊總監拒絕發表評論,只稱此評估報告仍在進行中。此消息所帶來的好處是:我們也許有更多時間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遷了。

 

(以上內容綜合摘錄自英國每日郵報連結1連結2)

 

反覆看了這兩篇報導數次,不知該如何評斷內容真實性,因為氣候變遷的科學牽涉太廣,各自有各自的學派與論點。但我認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不能人云亦云、搖擺不定,如替代能源方案與減少碳排等等,且加強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力度更需加強,畢竟人類活動破壞環境生態、造成瀕危物種滅絕這點是毋庸置疑的。希望觀者不要誤引此篇文章,擴大解釋地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忍受力與回復力,而是要把它當成一種正受到挑戰的觀點,並且繼續尋求地球永續發展的道路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edward05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